“诗魔”白居易:为何名字不好,却悠然自得,官至二品,75岁安然而逝
发布日期:2023-04-20 20:49:20
来源
: 贵神送福
作者
:玉常
浏览量
:1550
玉常
贵神送福
发布日期:2023-04-20 20:49:20
1550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李白、杜甫、白居易)。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太子少傅、刑部尚书(正二品),封冯翊县侯。公元846年,白居易75岁在洛阳安然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我现在就住在新郑——白居易出生的地方,内心升起一种无以言状的亲切感。此诗可作为白居易一生的概括。而一位皇帝专门写诗凭吊一位臣子的,翻开历史并不多见。清乾隆皇帝敕编的《唐宋诗醇》对白居易的诗文与为人均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白居易“实具经世之才”,并认为官员应以白居易的诗“救烦无若静,补拙莫如勤”作为座右铭。白居易有什么样的姓名使得他获得如此的人生成就?以他的成就来看他的姓名在命理学上应该是大吉大利的了。但事实却很出人意料,他的姓名并不好。姓“白”,这个字对应于酉鸡,子酉破,凶。不过另一方面,“白”对应的五行为金,金生壬子水,吉。等于是凶中带吉。姓主家境。白居易的祖父和父亲都做过官,所以他也算出身官宦之家,家境还不错。但在唐代,除贵zu和高品官外,官员并不能给后代庇荫,其家庭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也会有很大的升降变化。姓也主与父母的缘份,因为子酉相破的缘故,所以与父亲缘浅。其父在白居易2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在父亲去世后一段时间,白家的经济状况就一度陷入窘境。当时白家在符离(今属安徽),因遭遇江淮水灾,白居易不得不往长兄白幼文任职的浮梁索米求救。家贫多故,衣食维艰,前程如梦。可以说,白居易的青少年时期过得还是相当愁苦的。这就可以看出“白”姓是如何凶中带吉了。姓主科名。因为“白”有金生壬子水的缘故,以吉论,所以,白居易还是有科名的,他29岁中进士。一生官至二品刑部尚书。但另一方面,他仕途也颇为不顺,43岁的时候被贬谪。一方面皇帝对他很赏识,如前所述,唐宣宗亲写诗词悼念他。但是,42岁任左拾遗时,白居易认为自己受到喜好文学的皇帝赏识提拔,故希望以尽言官之职责报答知遇之恩,因此频繁上书言事,并写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希望以此补察时政,乃至于当面指出皇帝的错误。白居易上书言事多获接纳,然而他言事的直接,曾令唐宪宗感到不快而向李绛抱怨:“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然后44岁就被贬谪到地方去了。“居”字,这里面有两个“口”,于鼠而言,为洞,得地,吉。“易”字,上面为“日”,鼠怕日,大白天的老鼠,谁见谁打,凶。下面为“勿”,有“匆”之象,代表惊恐不安,也代表跑得快的老鼠。算是中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是白居易16岁的时候写的。据载,白居易这年始自江南入京,谒名士顾况时投献的诗文中即有此作。起初,顾况看着这年轻士子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虽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却也有言外之意,说京城不好混饭吃。及读至“野火烧不尽”二句,不禁大为嗟赏,道:“道得个语,居亦易矣。”并广为延誉。白居易由此在京城一举成名。此后的人生就象开挂一样,814年42岁的时候,授太子左赞善大夫,从五品。这都与“居”字有关。过了40岁之后就进入到“易”字大运,“易”字上面“日”为凶,对应的时间为40-50岁,所以他43岁遭人污陷而被贬谪。要说,虽然这个“居”字为吉,但是,“白”字与“易”字必竟藏凶,整体来说还是凶多吉少。但是,被贬的白居易820年48岁就又被召回京师,任尚书司门员外郎(从六品)。821年,加朝散大夫(从五品),827年任秘书监,从三品,828年,转任刑部侍郎,封晋阳县男。842年70岁,以刑部尚书致仕(从二品)。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阳,享年75岁,赠尚书右仆射,谥号“文”。可以说,白居易还是官运享通,并且善终,这实属不易。(诗仙李白仕途沉浮,抑郁不得志,晚年被流放在外,居无定所,62岁途中患病,客死他乡;诗圣杜甫一生不得志,59岁的时候,在饿了十几天后被人救济,结果一时高兴,吃撑死了;诗鬼李贺,仕途不顺,27岁就死了。)当然有。他2岁的时候父亲就死了,少年时的他只能投靠在长兄家,中年时候被污陷遭贬,再一个,白居易有两女一男,长女长子皆早亡,后来过继了一个长兄的儿子。这个是受“易”字的影响(姓名末一个字主子女缘)。一、自己的勤奋刻苦。
白居易青少年时是很刻苦的,有多刻苦?多年后,他在给好友元稹的书信中,回忆当年为考进士到底有多拼,白天和黑夜都在读书,废寝忘食,以至于内分泌失调,口舌生疮,皮肤无光泽,年纪轻轻就齿发衰白。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mào]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
乾隆皇上认为官员应以白居易的诗“救烦无若静,补拙莫如勤”作为座右铭,“补拙莫如勤”,是白居易的人生哲学。二、自己的为人修养
白居易的思想,在经历了43岁贬谪后,急遽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他在诗中,写尽了这种无奈而现实的转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言。”
“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
……
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此信写于815年,也就是43岁被贬谪之后的两年。明确表达了自己思想的转变。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57岁的白居易写了一首名叫《中隐》的诗,里面有说: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
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
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
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
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
……
人生处一世,其道难两全。
贱即苦冻馁,贵则多忧患。
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
——白居易《中隐》
这首诗很好地表现了白居易40岁之后的人生哲学,中隐之道,又或者说是中道。中道,正是中庸之道,佛家讲的,也是中道。而实际上,白居易晚年笃信佛教,号香山居士,为僧如满之弟zi。三、名字的字义
玉常周易姓名学,并不只是看属相,还要看天干,不只是拆字,还要看汉字的形、音、义。除此之外,要看的还有很多。只是,在写文章的时候,为了行文方便,只着重讲名字的某一方面而已。白居易,名居易,字乐天,这个名与字,一说是出于《礼记·中庸》的词句“故君子居易以俟命”,但更可能是出自《易经》(或者是兼取二者)。《易经·系辞上》:“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居是处于、怀着的意思。居易,就是处于易经的大道之中,心怀周易之道。这样就可以“乐天知命”了。古时候,“名以表体,字以表德”,古人有名也有字,字通常是对名的解释说明或补充。所以,很容易就能知道,白居易这个名字就是出自于《易经》上面的这段话。易者有三,简易,不易,变易。不易,就是道德的层面,这个是不变的,也或者说是规律。变易是指外在的行为,相机而动,随机应变,识时务者为俊杰,大概就是这个意思。白居易43岁之后思想上的转变,恰恰就体现在易经的“变易”上。但是,白居易并没有随波逐流,玩物丧志,他在任上还是做了相当多的有利地方的实务,只不过不去搅和于菅场罢了。易经的智慧,集中体现在用九与用六上。用九,见群龙无首,用六,利永贞。现群龙无首,就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意思,或者通俗所说的,高人不露面。利永贞,永远贞固不动,贞固在什么上面?就是贞固在道与德上面。再通俗点讲,用九就是“兼济天下”,用六就是“独善其身”。有什么样的名字,就会对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老实说,就字义而言,白居易这个名字起得真好,“乐天”这个字也好,乐天知命。白居易身体力行,他确实做到了。《父亲南怀瑾》一书中提到:“父亲(南怀瑾)在讲‘老子他说’时曾讲到,白居易既学佛,也学道,按照道家的思想来修养人生,所以他能享乐一辈子,老了仍然在享福,真是不枉‘乐天’的名号。”所以说,如果把字拆开来看,白居易这个名字有不吉的地方,但整体的寓意很好,也就是说,整体以吉论,吉中带点凶。这就解释了,他虽然人生当中也有不顺的地方,但整体来说,还是很不错的。至少比李白、杜甫潇洒多了。顺便提一下,“诗佛”王维,字摩诘,这个名字取自佛教的《维摩诘经》,而王维确实信佛,并被称为“诗佛”,且王维官至四品,60岁老于任上,无疾而终。其人生际遇,颇与白居易相仿。莫入红尘去,令人心力劳。
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
且灭嗔中火,休磨笑里刀。
不如来饮酒,稳卧醉陶陶。
——《不如来饮酒七首》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随富随贫且欢喜,不开口笑是痴人。
——《对酒五首》
上面这两首诗,颇有禅味,很有看破放下的味道。这也代表了白居易的个人境界。也正是他有这样的境界,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他名字上的不利,使他能够保全自身,75岁安然而逝。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