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字,其字形的演变如下:
金文从双手,从幺从麦,看一下“麦”字的甲骨文:
素字,本义就是:麦子割完,扎成一捆。现在有些人已经不太明白这个意思了,因为现在已经几乎全部用机器收割了。但是古人是手工收割的,割完后,就会把麦子扎成一小捆一小捆,这样便于拾掇。现在也许只在个别的地方才会见到这个场景:
上面这张图,就是一个老农正在把刚割的小麦扎成一小捆。
金文中的“素”字上部,还有一个横着的“工”,就是捆扎的意思。“幺”、“系”同源,联系的意思,即把许多麦子捆到一起。
因为,幺也是“丝”的字根,就是丝的意思,所以,素字,也可以看作是把蚕茧剥开获得生丝。这是构字中的异源同构现象,就好比四川人通过获得生丝而创制了一个字,山东人通过割小麦也创制了一个字,后来,民族大融合,发现这两个字很象,并且意思很近,于是干脆用一个字好了。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这个过程,就把很多不同源的文字统一成了一个字。
所以,素字,就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刚割的小麦捆成捆,一个是剥茧获得生丝。
现在常说的“吃素”,是吃植物的意思。这个意思就从小麦引申而来,指代所有的植物。素有白色的意思,这是来自于蚕丝的颜色。素还有本来、基本的意思,小麦刚割,还没去皮,蚕茧刚剥,还没有制成绢,所以,本来的、基本的意思就是从这里来的。
“素”字的其他意思,都是由上面的意思引申而来的。
「大戴礼记·易本命」曰:“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死而神。”這並不是傳說,歷史上有記載的食氣或不食而長壽者,是很多的。
有句俗話,“不是吃素的”,意思是那個人很厲害,這個厲害,指的就是這裡的“勇敢而悍”。無非是個野蠻人,缺智而少慧,缺仁而少慈。所以,這個話最好還是不要講的好,不然,會讓人覺得沒素質。
不单是佛家,各个宗教,包括儒家在内,都倡议吃素,这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更是一种深刻的人生哲学。孟子曰:“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而不忍食其肉。"这是一种仁爱的人文精神。见素抱朴,返朴归真,最终而参悟生命的本质,进入一种更高级的精神境界。老子曰:“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这是老子的核心思想,就是回到生命的基本点,就是无为,就是朴素。
素,在儒家即為中,在道家即為淨,在佛家即為空,這是籠統的說法,也可以說在儒家即為仁,在道家即為善,在佛家即為慈,在基督即為愛。而實際上,教教相通,無非名相不同,做的都是一樣的,因為,這就是生命的本質,也即“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