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天长地久,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成语,一般用来形容爱情的长久,这个成语,即是出自老子「道德经」中的这一章。
天长地久是形容时间的长,近似于永恒。英国的科学家斯蒂芬·霍金的研究,说宇宙距离上一次的大爆炸,大概有150亿年的时间。虽然这样看来,宇宙也仍然有一个发生的时间,但这个时间,对于人类来说,那简直就是一个永恒的数字。所以,天长地久,来形容时间的永恒也不为过。
那一个问题就是,天地为什么能够长久呢?这是一个关键。因为“以其不自生”,“不自生”又是什么意思呢?这是相对于人而言的。人有一个自我存在,但是,天地没有一个自我存在。这要和最后一句联系起来,“非以其无私邪?”因为有自我的存在,所以就有私,有私就有生灭,有生灭就不能长久。
那反过来,如果没有自我,如前面一章所讲,“和其光,同其尘”,“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天人合一,我他无别,那么,岂不是天地有多长久,我亦有多长久?
“不自生”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生存状态呢?就是自然,自自然然,如是来,如是去。所以,佛为什么叫如来呢?意思就是无所从来,亦无所从去,就是那样的一种存在,所以叫如来。那样的一种存在,如天地一样,是永恒的,所以,佛也是永恒的。所以就会发现,“无所从来,无所从去,故名如来”,与老子的“和其光,同其尘”,与孔子的“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三个人所描述的,是一模一样的东西。
头一句,就是对道的本体的描述。道法自然,道就是自然,所以,这也是对自然的描述。这是天道,第二句话,又从天道过渡到人道。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各个宗教都是向教主学习,那教主又向谁学习呢?象老子,是向天地学习。古之圣贤,皆是如此。天地如此,人也当这样,因为,人也是天地万物的一分子,自然要按自然规律办事。
为什么“后其身而身先”呢?这在书中的其他章节,都有提到。比如前面提到的“锉其锐”,后面提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讲的都是一个意思。「易经」中讲,阴盛阳衰,物极必反,这就是天道。比如「易经」中的山地剥卦,就是这样,阳气到了最上面的时候,就要被下面的阴气所剥掉。
后其身而身先的一个著名的例子是朱升献给朱元璋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计策,开创了大明基业。毛泽D修改了这一策,改成“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使中国度过了建国初期的困难期。这并非是朱升的原创,早在春秋战国末年,曹操携天子以令诸候,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都是后其身。而先其身的,如洪秀全,李自成、袁术之流,争做皇帝,都当了短命天子。
再从小事上来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一点风平浪静,这也是后其身的活用。就象要射箭,想要射得远,就要使劲把箭往后拉,想要跳起来,就要先往下蹲。这就是天道,就是自然规律。
“外其身而身存”,当局者迷,能抽身于局外,则有助于看清局势,更有利于对局势的把控。一个经典的案例是,晋献公两个儿子,一个申生,一个重耳,晋献公尊骊姬为国母,骊姬为保其子奚齐,于是设计陷害申生与重耳,申生被迫自杀,重耳逃亡在外得以自保,19年后复国,成为春秋五霸中的第二个霸主。三国之时,荆州刘表大儿子刘琦,二子刘琮,二子之母得势,欲害刘琦,刘琦向刘备求救,刘备让找诸葛亮,诸葛亮无奈,为刘琦献一计,使刘琦得以自保,所献这一计即是“外其身而身存”。
外其身而身存的另一经典案例,是闻名于世的范蠡。范蠡保勾践复国,被拜为上将军,但功成而身退,后又经商,成名天下。而对于他的好朋友,同时为勾践的大谋士的文种,致信劝退说:“高鸟散,良弓藏,狡兔尽,走狗烹。”文种不听,后被勾践赐剑自杀。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那这样说的话,范蠡、重耳是没有私心吗?非也,有私心。既是有私心,既是“自生”,又何以长生、成其私呢?这是这一章的重点。
私,右边是一个绳索,最早的先民打猎,设置有捕猎物的陷阱。捕到猎物后,不能及时运回去,这时,就用绳索,或者是画个圈,把猎物圈起来,这样,其他人看到的时候,就知道,这是别人打的猎物,就不会去取。现在这种事看起来很不可思议。古人真是太讲信用了。
私字加了禾旁,这是因为,古人从狩猎过度到了农耕,所以,就把自己收割下来的谷物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私就是专属于自己的东西。引申而为专为了自己。
古时的私,并不会防碍到他人,但是,后来的私,就可能防碍到他人了。后来的私,就注入了太多个人的欲望。于是,人们为了自己,就可以不顾其他动物的生命,为了自己,就可以破坏大自然,为了自己,就可以损害他人。
所以,私有大私,有小私;爱有大爱有小爱,我有大我有小我,善有大善有小善,孝有大孝有小孝,忠有大忠有小忠。
那么,何谓大何谓小?与道相合者为大,与道相违者为小。“故能成其私”,此私即是大私,即是与道合,与道合,虽名为私,实则非私,无非一个名称罢了。象范蠡,“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好象还有一个“私”在,实际上,已经不能简单的叫作私了。天生万物,地养万物,水利万物,所以,道者,皆是为万物。大私者,即大公也。
虚云老和尚的一首偈,或许可以多少说明一点这种“大私”的含意:“这个痴汉没来由,荆棘林中强出头;峰顶直钩寻钓鲤,海中拨火欲烹沤。作事岂从人所事?怀忧不为我而忧。问渠何故寻烦恼?担子加肩未敢休。”这是虚云老和尚自我一生的写照。简单的说,就是以出世之心,为入世之事。或者说,成就他人,就是成就自己。
在第十章的时候,主要探讨的就是“小私”与“大私”的问题。古之圣贤,“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如果把这个私心建立在天下人的幸福之上,上合天道,下合民心,那么,自己的私心也可以得到最大可能的实现。这就是“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这句话意思很深,乃帝王圣贤之学,悟透了,终将受益非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