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提起徐有贞,大概很多人会觉得陌生。而实际上,这是一个臭名昭著的人物,他比那个大奸臣秦桧还要坏得多。
历史上有两大冤案,一个是岳飞,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被害。另一个是于谦,当然,这里讲的是明朝的那个于谦。于谦所在的那个时候,天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和“靖康之变”有点类似,即“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瓦刺人抓了去。眼看大明江山就要灰飞烟灭,于谦挺身而出,成功发起京师保卫战,击退瓦刺军。
要说,于谦的功劳当在岳飞之上。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功臣,却被徐有贞以“意欲”(想要谋反)之名处斩。
岳飞之死,“此上意也”,那是宋高宗的意思,秦桧无非是个跑腿的。后来秦桧被黑,那是背了宋高宗的锅。老实说,秦桧并没有那么坏。但这个徐有贞不同,于谦之死,却全是他的主意。
明英宗也知道于谦是国之柱石,是大功臣,但这个徐有贞说,你要不把他解决掉,你这个皇位就来得名不正言不顺。明英宗没办法,就点头同意了。
徐有贞之所以执意要杀于谦,根本来说是公报私仇。
土木堡之变后,瓦刺人围攻京师,这时徐有贞就提议逃跑,于谦厉声说:“提议南迁的人应当斩首。京师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动便大事去矣。难道不见宋朝南渡的故事吗?”后来于谦京师保卫战取得胜利,于是,提逃跑的徐有贞名声就臭了街了。他追求功名,但长久得不到升迁。他于是通过于谦门生,向于谦求取国子祭酒之职。于谦向明景帝举荐他。但景帝却不同意,并道:“就是那个提议南迁的徐珵(此时的徐有贞叫徐珵)吗?此人生性狡诈,担任国子祭酒会败坏监生心术。”徐有贞不知缘由,以为是于谦从中作梗,对他更加深怀怨恨。
后来,徐有贞与石亨、曹吉祥发动夺门事变,扶持那个被瓦刺人捉去的明英宗复位,事后徐有贞一步登天,担任首辅。他上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陷害于谦。
徐有贞原名叫徐珵,就是因为在朝中提议逃跑被于谦斥责,这个名字就臭了。此后想要升迁也没了指望。不得已只好改名叫徐有贞。
要说,他这次改名还是有效果的。他改名之后,正赶上黄河水患,久难治理。这时就有人推荐了徐有贞,而景帝不知道此徐有贞即彼徐珵,就同意了。没想到徐有贞还真是有才,圆满完成任务。后来又治理了山东水患,景帝这时也不再追究过往,亲自召见慰劳,进拜他为左副都御史。
张延玉的评价比较中肯。就是说,徐有贞在治河方面有过人之处。这个人还是非常有才的,如果能够好好为人为官,那也是一个好官。但这个人名利心太重,躁取冒进,虽然一时因夺门之变而位极人臣,但很快又被同党所害。
徐有贞的一生,其实都写在了他的名字里。
徐有贞,原名徐珵(chéng),1407年,丁亥,属猪。
“徐”字右边为“余”,代表自己,代入自身属相,猪逢猪比旺,但同时亥亥自刑。吉中带凶。
姓名科名,声望,长上。徐有贞26岁中进士,科名方面还是可以的。因夺门之变的功劳,担任首辅。因为治河有功,被本来不待见他的景帝召见,并被提拔。这都是好的一面。不好的一面,他因为建议弃都而逃而被于谦斥责,并且不被景帝重用,迫使他不得不改名。陷害于谦,导演夺门之变,都被后人所诟病。
“珵”字中有两“王”,猪为小属相,没资格称王。还有一“口”,逢口被宰。要说,作为大臣,牺牲奉献并不是坏事,但因为两个“王”的缘故,就有点爱出风头,自不量力。徐珵就是栽到了这一点上。
后来他改叫“有贞”。“有”字上面为出头,“贞”字上面也是出头,这个和“珵”字中的两个“王”意思一样,就是喜欢当老大,爱出风头,问题是,他属猪,不能称大为王,也不宜出头,但他这样做了,结果是自遗其祸。
他的姓名,完全和他的性格相对应。他的运势,也写在了名字当中。真是有其名,有其命。他虽改了个名字,但前后两个名字在命理上来讲,非常相似。
徐有贞名字不好,但不见得一定是坏事。刘伯温,名基,字伯温。辛亥年生,也是属猪。“刘”姓右边为立刀,猪逢刀被宰,“基”字上面为“其”,代入自身属相,亥亥自刑,但刘伯温却美名传扬。
就徐有贞所做的事来讲,也不能说就不对。当时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大明主力尽失,毫无反抗能力,这时徐有贞建议弃都南迁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后来他发动“夺门之变”扶持明英宗复辟,这也无可厚非,总不能说魏征推着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就说魏征是个坏家伙。
徐有贞的问题在于德行不好。一是急功近利,二是生性狡诈。“夺门之变”之后,没有道理非置于谦于死地。魏征协助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那是出于大局,为天下考虑。而徐有贞发动“夺门之变”则是为了自身的荣华富贵。他当于宰辅之后就开始疏远同党石亨、曹吉祥,并陷害他们,只是没想到被反咬了一口。
清朝学者方浚颐评价说:“多智数而反以智数败,喜功名而反以功名终。患得患失,亦忠亦奸,忽为君子忽为小人,其才有余,其德不足。”
徐有贞被石亨、曹吉祥反咬一口下狱,差点掉了脑袋,后被流放到云南。此后十多年因名声不好不被起用,66岁郁郁而终。
名字不好,修德以保。如果德行再不好,那就必然身遭其殃。徐有贞的一生,一半是受其名字的影响,一半是毁在了自己的德行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