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汉景帝老师,为何46岁腰斩于市,被灭全族?
发布日期:2023-03-20 10:34:49
来源
: 贵神送福
作者
:玉常
浏览量
:1323
玉常
贵神送福
发布日期:2023-03-20 10:34:49
1323

晁错,西汉政z治家、文学家。汉文帝时,任太常掌故,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景帝即位后,任为内史,后迁至御史大夫。晁错主持了一系列的改g革,其削藩政策触动了诸侯利益,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诸侯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举兵反叛。景帝听从袁盎之计,腰斩晁错于东市。悟达国师是唐朝的一位法师,法名知玄,懿宗、僖宗两朝国师,受唐僖宗赐号“悟达国师”,宝山寺的开山祖师。他曾得了一种怪病,腿上长了一个人面疮,令他痛苦不堪,后来有一异僧指点他用泉水清洗,这时人面疮讲话了,说,你的前世是袁盎,我的前世是晁错,我晁错因为你袁盎而含冤被腰斩,这口气咽不下,因此一直想伺机报复,追了你很多世,你修行都很好,无法下手,这一世,你被皇上封为国师,有点沾沾自喜,有失戒体,我才得到机会变成c人面疮来折磨你。悟达国师听了,惭愧万分,事后悟达国师广为宣扬《慈悲三昧水忏》,流传至今。如果这个故事是真,那么,晁错追着袁盎报b仇,从西汉到唐朝追了1000来年。由此可见这个晁错有多憋屈。晁错,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54年,辛丑,属牛。终年46岁。“晁”字,上面为“日”,属牛,牛逢日为辛苦,为牺牲奉献。这个姓名很简单,整体格局就是牺牲奉献。同时,因为这个“日”的缘故,还容易犯小人。牺牲奉献好还是不好?关于这个问题已经讲过多次。牺牲奉献未必就不好,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就好比晁错,他忠于皇上,身为重臣,为皇上为国家牺牲这能说不好吗?象司马光、曹操,其名字格局都是牺牲奉献型。晁错侍奉两个皇上,身居要职,甚得两位皇上的器重,还是汉景帝的老师。1、谏帝亲征。
关于这个事情,晁错可能一时脑子灌水了,七国叛乱,他居然建议汉景帝御驾亲征,自己留守京城。他这点小九九,瞬间就被灌婴抓住,参了他一本,由此而使得汉景帝动了把他“奉献”出去的心思。苏轼评价说:“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苏东坡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君子做事,想要有所作为,就不能总考虑自身利益。假如晁错奋不顾身而请命去平叛,这样不管结果如何都是一种功劳,但晁错却只想保全自己,把皇上往前线推,这让皇上很不高兴。同时,奸臣也由此而抓到了把柄,晁错本想借此保全自己,却没想到反而因此而致祸。2、议杀袁盎。
司马迁曰:“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意思是,七国叛乱,晁错不想着如何解决诸侯问题,却借此而报私仇想杀了袁盎,结果反而自己身受其害。晁错与袁盎素来互相仇视,晁错任御史大夫后,就派人调查袁盎收受吴王刘濞贿赂的事情,证据确凿,依法应处死s刑。刘启下令赦免,只把袁盎贬作平民。吴楚等七国既反,晁错准备趁机打击袁盎,结果他的下属都不赞成。袁盎得到消息后惊慌恐惧,星夜拜访窦婴,表示愿晋见以当面陈述。汉景帝召见袁盎,袁盎便献策:“今计独斩错,可平定叛乱。”故晁错之死,直接原因与袁盎有关。这事晁错做得有点过分了,“欲报私仇,反以亡躯”,人家袁盎都已经被贬为平民了你还要置人死地而后快,玩火自z焚,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3、交恶诸臣。
晁错主张削藩,由此得罪七国诸侯,这个有情可原。但是,他与朝中大臣皆不和,与原丞相申屠嘉不和,与灌婴不和,与袁盎不和,等等,在这一点上,颇与贾谊相似,贾谊就是与朝中大臣不和。班固曰:“错为人峭直刻深(注:严厉、刚直、苛刻、心狠)。”晁错在性格为人上面有很大问题。1、整个名字的格局是牺牲奉献,当七国诸侯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举兵反叛时,汉景帝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决定把晁错“牺牲”掉,“奉献”出去,牺牲奉献一方面为得到上司的赏识,另一方面,在关键时候要舍车保帅,因此,晁错的被杀也正应在这个名字上;2、这个名字犯小人。尽管七国诸侯提出清君侧,要诛晁错,但这并不足以令汉景帝下决心把晁错牺牲掉。问题在于,晁错此时想借势除掉已经赋闲在家的袁盎,袁盎为了保命,先下手为强,就向汉景帝献上除晁错的建议。所以,相对于晁错而言,袁盎就是小人,是袁盎献计害了晁错。3、名字除了要拆解来看,更要看汉字本身的形、音、义。晁错为什么会起这样一个名字,现在无从考证,但这个名字怪怪的。“错”字,其字义就有不正确、互相摩擦、废弃的意思,而晁错的结局不正应在这个字上面吗?错字又有磨刀石的意思,而晁错不正象是磨刀石吗?牺牲了自己,磨快了皇上。姓名对人的影响实在不可思议。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见《汉书·袁盎晁错传》。晁错的父亲考虑到家族的安危,便从老家赶到京城,去劝说儿子放弃“削藩”计划,并主动辞职归隐,以免惹祸上身,给家族带来灭顶之灾。对于父亲的谆谆劝导,晁错不以为然,坚称自己这样做是为了国家、朝廷的安稳。晁父见儿子执拗如此,便哀叹道:“这样做的确有助于维护刘家的江山,可诸侯们恨不得对你食肉寝皮,如果你再不停手,我们晁家将有灭族之忧啊!”说完,晁父便离开洛阳返回老家,因不愿亲眼见证家族覆灭的惨景,便在路上服毒自尽。中国一句俗话叫“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个话真是应在了晁错身上。晁错果然被灭全族。通过姓名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到姓名之于人的影响。有其名,有其命。但同时,一个人的修养也非常重要。2、公报私仇,对已经被贬为平民的袁盎穷追不舍,欲置之死地而后快;5、假如前面讲的那个故事属实,死后晁错追了袁盎1000多年,变成人面疮也要折磨他,由此可见晁错心胸的狭隘了。晁错这个名字整体为牺牲奉献格局,与司马光很象,两人职位相仿,所做的事情也相似,司马光也是主张变法的人。但是,二人的命运却颇为不同,晁错46岁被腰斩,灭全族,而司马光却67岁善终,从祀孔庙,历代帝王庙。司马光在被王安石打压,仕途不得意时,就隐退15年而作《资治通鉴》,之后又复出,老于任上。虽然晁错与司马光在姓名格局上相似,在仕途上相仿,但因为二人修养的差异,而有迵然不同的人生结局。这不能不令人深思。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