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邵雍邵康节,那还了得,据说是梅花易数的开山鼻祖。四大名著《西游记》中就录有他的诗:“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他一生未做官,却从祀于孔庙,这在历史上只此一人,别无二家。67岁仙逝。不过,对于邵雍,之前对他略带偏见,这是因为受了南怀瑾的影响。南怀瑾先生在《易经杂说》中提到了邵雍,说“他五十九岁就死了,而且一年到头都生病,风一吹就垮,夏天外出,车子外面还要张挂布幔,还要载帽子,一年四季要天气好才敢出门,因为用脑过度了。历史上他的传记列为高士,皇帝再三请他出来当宰相。”
之前对邵康节的印象就停留在南怀瑾所描述的这个剪影中。
这次因为姓名的缘故重新了解邵康节,发现这段描述有好几个错误:邵雍活了67岁而并非是南先生说的59岁;邵康节有可能晚年患有头风,但不至于是一年到头都生病,风一吹就垮,出门要挂布幔戴帽子。关于这些都查无出处。至于头风问题,大概是因为邵雍的一首诗《冬不出吟》:“冬非不欲出,欲出苦日短,年老恐话长,天寒怕归晚;山翁头有风,乡友情非浅,必欲相招延,春光况不远。”宋史上说他游历天下,自耕自种,根本没有一年到头都生病。他晚年被举荐为将作监主簿,团练推官,这是较低的八品官,而不是南先生所讲的皇帝再三请他出来当宰相。
不过,南先生所讲的偏差也是有情可原的。因为,《易经杂说》这本书,并非是他写的,而是讲课录音整理。记忆上的偏差也是在所难免。
邵雍有一首《生日吟》:“辛亥年,辛丑月,甲子日,甲戌辰。日辰同甲,年月同辛,吾于此际,生而为人。”这表明,邵雍生于辛亥年。
“邵”字,左边为“召”,上为“刀”,猪逢刀被宰;左下为“口”,逢口被吃;右边为“阝”以蛇论,巳亥正冲。
“雍”字,上面“亠”以戴冠论,于猪而言为牺牲奉献;右下为“乡”以蛇论,巳亥正冲;左下为“隹”,以鸡论,五行为金,生亥水,吉。
但是,邵雍一生过得,简直赛神仙。他在《病亟吟》中写道:“客问年几何,六十有七岁。俯仰天地间,浩然无所愧。”能够心地坦荡,67岁而终,这实属不易。他的朋友都是富弼、司马光、吕公著、张载、程颐、程灏这一类人物。他的这些朋友很够交,不但交心,还交物,凑钱给邵雍建了个“安乐窝”,令邵雍衣食无忧。陶渊明一瞥桃花源,也令世人艳羡不已。而邵雍恰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当中。
邵雍名字不好,又为何活得如此潇洒自在呢?这不能不说,是他自身的修养弥补了名字上的不足。
一、好学。邵雍爱读书,几乎无书不读,求学中对自己要求严格而刻苦。为磨练出坚强的意志力,他冬天不生炉子,夏天不扇扇子,夜里不睡觉,这样刻苦学习了好几年。
二、乐道。邵雍致力于道而更甚于学。他为求道而游历天下,幡然而归,叹曰:“道在是矣。”他应该是明道了。
三、乐贫。他37岁的时候还一贫如洗,住的地方四壁透风,以打柴为生。但他却怡然自得。
四、随俗。前面提到,他交的朋友,都是富弼、司马光、吕公著(全都当过宰相)一类的人物,但同时还能与下层大众打成一片,他外出时,连小孩子、老人和那些仆人、衙役们都会欢愉的说“我家先生来到了。”五、随和。邵雍德行甚为纯正,来拜访的人一望就知邵先生之贤良,但邵雍自己却从来不表露自己,也不提防别人什么,和大家在一起谈笑风生,没有避讳。与人交谈,喜欢说人家的长处而不喜欢说别人的缺点。有向他问教的他总尽力解答,从来不用强制的方式向别人说教。邵雍待人不分贵贱,都是一样的诚恳。所以,贤良的人喜欢他的德行,不贤良的人也被他感化了。
六、知命。《宋史》载:“雍知虑绝人,遇事能前知。程颐尝曰:‘其心虚明,自能知之。’”这是颇为难得的。孔子言“五十知天命”,作为玄学泰斗的邵雍,他应该是做到了“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正是因为这些品质,消解了他名字的不利,使他逍遥一生,并且以一介布衣配享孔庙,被后世尊称为先儒邵子。
那是不是说名字对他一点都没影响?也不是。他少时欲求功名,史书上没讲,但很大概率是他屡考不中这才改志于道。他的名字就不利于科名。
他的名字,不利财,所以,他到37岁的时候还一贫如洗。他的名字也不利健康,虽然他未必象南怀瑾说的那样一年到头都是病,但至少诗中提到“山翁头有风”,他患有头疼病是真的。他50岁左右时被推举做官,他称病推辞,一方面他可能无心于仕途,另一方面,也很大可能他健康方面真的不太好。
邵康节先生可以说是名字不好而通过修养来调运的楷模了。
但是,凭心而论,说着容易做着难。象他这个名字,只有不求名不求利,无欲无求,安贫乐道,这样才不会受名字不利的影响。他的名字也不利婚姻,但他那个时代,夫唱妇随,没有今天这么多事。再一个,他很自律,冬天不生炉子,夏天不扇扇子,夜里不睡觉,喝酒的话,微醺即止,常不及醉。不象孟浩然,仕途不顺,一肚子怨气,朋友来了,喝酒没节制,纵情宴饮,51岁背疽毒发而亡。虽然不容易,但他必竟给世人做了一个以修养调运的表率。《西游记》中所录的邵康节的一首诗不知道是不是他本人所作:“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邵康节还有另一首:“着身静处观人事,放意闲中炼物情。去尽风波存止水,世间何事不能平。”从这两首诗来看,邵康节是已然是明心见性之人。从他游学归来所说“道在是矣”,他那时就应该悟道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