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让一切更美好!
www.mesian.cn

鲧与禹究竟是什么关系?父子?

发布日期:2025-08-11 09:11:08   来源 : 大运易成    作者 :玉常    浏览量 :31
玉常 大运易成 发布日期:2025-08-11 09:11:08  
31

文|玉常

《史记·夏本纪》:“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

《汉书·律历志》:“颛顼五世而生鲧,鲧生禹,虞舜嬗(禅)以天下。

《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引《归藏·启筮》:“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是用出禹”《楚辞·天问》也有“伯鲧腹禹”之记载。

因以上之记载,似乎禹为鲧之子已成定论。

但事实或许并非如此。

【硬证一:禅位之假说】

我们一直以为,尧禅舜,舜禅禹。但是,《竹书纪年·五帝纪》的出现,打破了这一童话:“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放(流放)尧于平阳。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韩非子之说疑》:“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而天下誉之。

所以,历史之记载,民间之传说,并不可信。

但是,还有很玄幻的一面。

丹朱为尧之子。尧不是禅位给舜了吗?并且,《史记·五帝本纪》:“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是因为丹朱这人不肖,尧为大义而舍小义,将帝位传给了舜。

玄幻的地方来了,《海内南经》载: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帝丹朱,明确说明,丹朱曾为帝。

《海内北经》: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这里将帝丹朱与尧、帝喾、舜相并列。

《史记·五帝本纪》:“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於天。”有意思了,舜的儿子商均和丹朱一样不肖。

《史记·夏本纪》:“大禹辞辟舜之子商均於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大禹於是遂即天子位。”注意,大禹辟商均,天下诸侯去商均而朝禹,说明什么?说明商均也曾为帝!

至于丹朱、商均所谓的不肖,只不过后人给贴的标签。事实是,所谓禅让只是后人的臆想,当时还是父子相传。只不过,当时走的是部落联盟制,虽然尧将自己部落传给了丹朱,舜将自己部落传给了商均,但是,丹朱与商均的实力不行,天下共主的位置还是旁落给了他人。

“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这种行文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何其相似!《竹书纪年》:“益干启位,启杀之。”启杀之可能是真的,但“益干启位”就很值得怀疑。禹让位给益,人家益得位名正言顺,何来“干启位”之说?!

【硬证二:世传帝系不可信】

《大戴礼·帝系姓篇》:“黄帝产昌意,昌意产高阳是为帝颛顼。颛顼产穷蝉,穷蝉产敬康,敬康产句芒,句芒产蟜牛,蟜牛产瞽叟,瞽叟产重华,是为帝舜。

高阳即颛顼即尧。

是不是有点意外?在这里,舜成了尧的重重孙了,中间隔了6代!

《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而事实上,黄帝、炎帝分属两个不同的部落,甚至,都未必是实有的人物,而是氏族的名称。黄帝称为轩辕氏,炎帝称为神农氏,都是以氏相称,而氏正是氏族的意思。但在民间传说中,炎、黄却成了亲兄弟。

《后汉书》卷二引《春秋世普》曰:“华胥生男子为伏羲,生女子为女娲。”依此而言,伏羲与女娲乃为兄妹,但在后世传说中,二人又成了夫妻。但事实是,华胥、伏羲、女娲皆为氏族,而不是什么人,因为,三者亦皆以氏称之,华胥氏,伏羲氏,女娲氏。

以是观之可知,鲧为禹父,此一传说值得怀疑。

【硬证三:尧与鲧是父子?!】

《世本》及《大戴礼·帝系篇》云:“颛顼产鲧。”《山海经》郭注引古本《竹书纪年》亦云:“颛顼产伯鲧,是维若阳。”《史记》索隐引《帝王世纪》:“鲧,帝颛顼之子。

《大戴礼·五帝德篇》称帝尧“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左传七年传》并云:“尧殛鲧于羽山。

颛顼即尧杨宽于《中国上古史导论》中所述甚明,此处略过。

鲧为颛顼(尧)之子,而尧(颛顼)殛鲧,这与禹为鲧之子,而禹攻共工(鲧)何其相似!

而《吕氏春秋·行论篇》云:“尧以天下让舜,鲧为诸侯”前面尚言鲧为尧(颛顼)之子,而这里又言“鲧为诸侯”,即知,尧为鲧父不可信。那么,鲧为禹父亦当值得怀疑。

【硬证四:禹伐共工】

《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禹攻共工国山。

《荀子·成相》记载:“有功,抑下鸿,辟除民害逐共工(大禹治水有大功,疏导排泄治大洪,排除祸害为民众,驱逐流放共工)

《荀子·议兵》记载:“尧伐欢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此四帝、两王,皆以仁义之兵行于天下也。

鲧即共工杨宽于《中国上古史导论》中说:“《左传》《国语》称共工之子曰勾龙,为后土,共工即鲧,乃音之急缓;勾龙即禹,乃义之引伸;禹本下后,故勾龙亦为后土。”P63所言甚是。

为何这边称鲧,另一边又称共工?杨宽先生说:“古史中一人之传说往往有极端相反者,或以为善,或以为恶,盖出民族间爱仇之心理;本民族拥护其宗神及酋长,异民族则互相诋毁其宗神及酋长,故古代东方人盛称羿启之功;淫佚之说,盖周人诋毁殷神之辞耳。鲧、共工等之传说亦然。

禹与鲧(共工)既为父子,何以禹又伐其父?后世有为争帝位而子弑父者,然禹伐共工却并非为争帝位,而是“辟除民害”,这不象是父子关系。

【硬证五:鲧为何未列于夏祖?】

如果鲧为禹之父,禹建夏朝,以后世之制,必追奉鲧为祖。如刘邦称帝后,奉其父为太上皇。但所有史料不见有此说,岂不怪哉?此为鲧禹实非父子之硬证!

然《礼记·祭法》:“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亦禘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但这显然为后人附会。因为,颛顼即尧,尧即颛顼,而此处分为二人,可见事实不明而附会之。

【硬证六:鲧与禹非同一族群】

《大戴礼·五帝德篇》称帝尧“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鲧(共工)本出东夷。

而大禹出于西羌。

《史记·六国表》:“禹兴于西羌。”《后汉书·戴良传》:“大禹出西羌。”《史记集解》引皇甫谧:“《孟子》称禹石石纽,西夷之人也。《传》曰:‘禹生西羌。’”《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家于西羌,地曰石纽,石纽在蜀西川也。

鲧为东夷,大禹为西夷,就不是一个部族的,怎么会是父子呢?虽然也不排除鲧找了个西羌姑娘生下禹,那禹也应该随父为东夷人,怎么还说禹兴于西羌呢?

【总结:鲧禹的实际关系】

有一个背景知识需要知道,在尧舜禹时代,实行的是部落联盟制,华夏大地分布着诸多大大小小的部落。这些部落之间的联系相对比较松散,各居一方。这种情况,颇象春秋战国时诸候国的分裂状况。而当时出现了大范围的大洪水现象,这影响到了各个部落的安危,同时,大洪水又不是某一部落能解决的,于是,就需要各部落紧密联合起来,推选一个大酋长,亦即共主,统一指挥,统一调配。这个推选出来的共主就叫帝。

共主帝由推举产生,共主的交替由实力、能力、部落推举产生,这个过程美其名曰就叫禅让。

帝安排人事,也是需要开部落会议。

《尧典》:“帝曰:‘畴咨若予采?’驩兜曰:‘都!共工方鸠僝功。’帝曰:‘吁!静言庸违,象恭滔天。’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 民其咨,有能俾乂?’佥曰:‘於!鲧哉。’帝曰:‘吁!咈哉!方命圮 族。’岳曰:‘异哉!试可乃已。’”

尧想找人治洪水,咨询驩兜、四岳,所谓驩兜、四岳其实就是其他从属部落的酋长。郭濮在注《山海经·大荒南经》中说:“昔尧以天下让舜,三苗之君非之。”三苗也是其他不同的部落,所以称为“三苗之君”,也就是部落酋长的意思。

《吕氏春秋·行论》曰:“尧以天下让舜。鲧为诸侯,怒於尧曰:“得天之道者为帝,得地之道者为三公。今我得地之道,而不以我为三公。”以尧为失论,欲得三公。

由上面这段话可知,鲧也为部落酋长之一。尧要让位给舜,鲧就表达了自己的意见。从话里话外可以看出,鲧比较强势,也看出鲧与尧的隔阂。

而禹,实则也是部落酋长。

尧为共主,想要派人治理洪水,驩兜、四岳都推荐了鲧,由此可见鲧的能力。至于说鲧没治住洪水,那是胜利者的说辞。鲧治水是有效果的,但是,治水可能没那么简单,治水是有调度所有部落资源的权力,这就加强了鲧的实力与野心。鲧想当共主的想法暴露无疑,于是,尧鲧之战爆发。

史书载尧征鲧,但事实上尧未必会亲征。所以,史书中又见尧派祝融及禹攻共工的记载。

大禹是小部落酋长,因为要联合治水,自然要听命于鲧,这样就加强了禹与鲧的联系。这种关系大概就类似于头头与副手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禹与鲧的关系自然会很亲近,同时,禹在这个过程中也掌握了很多治水的实战经验。

鲧要搞事,想争帝位,在这件事上,大禹可能更倾向于尧。必竟当时的环境是推荐制,个人想要自己上位不合体统。所以,大禹就倒向了尧这一边,听命于尧,协助尧诛了鲧。

事后,洪水还是要继续治,一是大禹有治水的经验和能力,二是诛鲧有功,于是就被委以重任治水。

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增强了自己的实力。因为有了鲧这个前车之鉴,在争帝的路上少踩了很多坑(《国语·周语下》:“其后伯禹念前之非度,釐改制量,象物天地……皇天嘉之,作以天下。《淮南子·原道训》:“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伏,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不再急于求成,而是让实力说话。当实力足够强的时候,不上位而被人推到了上位。

大禹当上了夏主之后,因为与鲧并非血缘关系,也就是并非父子关系,所以,自然不会把鲧推到太上皇的位置。

但后世之人在追述上古历史的时候,会很想当然地把有一定关系者定义为血亲,就比如伏羲与女娲为兄妹或夫妻,炎黄为亲兄弟,把尧舜禹的轮流坐庄美其名曰为禅让,把鲧与大禹就硬说成是父子。别忘了,还有人把鲧说成是尧的儿子呢!其实根本没有那回事。

参考:

1、李硕《翦商》

2、杨宽《中国上古史导论》

3、玉常《山西陶寺并非是尧都,而是鲧的都城!


-END-



CONTACT US
www.mesian.cn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