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
1、因为感兴趣于这个话题,想一探究竟;
2、此文为读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时的一点思考;
3、文章重在思路,并非是搞学术,引经据典部分略去,主要是理清思路。
二龙戏珠是非常传统的经典图案,可以说是随处可见,更加之我们被称为龙之传人,使得这一形象更为典型和突出。
但是,这一图案有什么样的含义?源于何处?如今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和很多朋友一样,我对这个问题也充满好奇,随着深入的研究,其本质内涵渐渐地浮出水面,似乎要水落石出,我们现在就来一探究竟。
一、龙从哪里来?
首先一个问题就是,龙来自何处?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问题,是有一个前提,也就是龙并非是世上实有之物。因为龙本来是不存在的,那龙的来源就成了问题。
但是,龙真的不存在吗?
有很多的事实证明,龙是客观存在的。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龙作为属相之一,及四象之一(左青龙),就是很理所当然的事情。就象星象中的其他动物形一样,因为其星与星间的连线象世上的某种动物,就以此动物命名。
但是,这个事情就象UFO一样,官方是讳莫如深,所以,我们也不必去较真这个事情,就按官方的说法,暂时假设龙是不存在的一种生物罢。
只是这样一来,就使得龙的来源成了一个问题。
现在,比较可信的说法是,龙来自于天上的苍龙星宿。古人根据天上的苍龙星宿创造了甲骨文的“龙”字。
这种说法当然没错,只是还是有点牵强。反过来,如果说,当时的古人承认有龙的存在,或者见过龙,因此就象创造其他的文字一样,对实物进行描摹,因此产生了“龙”字,而天上的那组星象组合,刚好就象龙,于是取名叫苍龙星宿。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因为人们事先有个假设,不承认龙的真实存在,就使这个问题变得复杂了。
另有可能,龙是蛇的升级版。时至今日我们仍称蛇为“小龙”。同时,龙的原型也可能是鳄鱼。
在《太平御览》中记述的有曹操击蛟的故事。曹操在10岁的时候就打退了一头蛟,这里的蛟(龙的一种)指的就是鳄鱼。
我们在这里不去较真龙的真实情况,有一点是肯定的:甲骨文的“龙”字与天上的苍龙星宿非常象,二者有着必然的联系。
二、苍龙是四象之一
苍龙星宿就是四象之一,这四象分别是: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
三垣四象二十八宿,这是对整个天上星象的描述。
以北辰为中,周围的星星分成二十八个星宿,这与西方的星座异曲同工,目的是便于对群星的识别。这二十八宿再聚合一起,分成四组,这样就形成了四象。
这里需要知道的就是:苍龙星宿是四象之一。
三、帝星与龙无关
冯时先生在《中国天文考古学》中提出了“东宫苍龙星宿何以备受古人关注,并嘬终作为王权的象征”这个问题,但却并没有加以很好说明。
更为客观的事实是,帝星向来都与極星有关,而基本上没有证据证明苍龙星宿与帝星有关。
冯时先生在书中提到:“从龙星所具有的授时意义和其观测为统治者垄断的角度讲,‘龙’字本应读为‘宠’”。
假如真是这样,龙就更不能作为帝王的象征。就如今天常用的一个词“宠物”,或者说“得宠”,都与主客体有关。龙字加竹字头而成“笼”,是被限被制的意思。这都表明,“龙”是被宠之物,被限之物,而不代表帝、君、王本身。
这里想要说的就是:龙是居于次位的形象,而非帝王的直接代表。
那在星象上,与帝王对应的星是哪个?就是北辰。
关于帝星,我在另一篇文章中有详细的论述,这里不再重复。
上图中画箭头的位置,就是帝星所在。
这个图非常重要,后面还会提到。二龙戏珠的秘密就藏在这个图中!
四、心宿
心宿是二十八宿之一,恰好就是苍龙星宿的心脏位置。
心宿是古人授时的主星,也叫大火星,即苍龙七宿的心宿二。
心宿由三颗星组成。这三颗星,尤其是心宿二,对于古人授时测候有着重要作用。
心宿三星是苍龙星宿的主星,因此,在特定的时候可以指代整个苍龙星宿。
甲骨文的“火”字如上图所示,就是对火的描摹。
因为心宿由三颗星组成,并且又叫大火星,因此,甲骨文的“火”字就成了心宿的象征图案(这与“龙”字与苍龙星宿的关系很相似)。
上圖為战国曾侯乙墓漆箱星象图(湖北随州出土)
图中画箭头的图案,在苍龙腹部,是一个与甲骨文的“火”字一样的图案,并且,由三颗星组成,这个就是心宿的图案。
如上图所示,龙身上所画的那个就是心宿的火形符号。这个符号经常出现在早期龙纹身上。
很明显,如上图这种解读是错误的。这个是心宿符号而不是什么耳朵,与其相对应的是龙。上面这个图案是左右头顶头的两条龙,而不是所谓的怪兽,或者饕餮纹。(关于此图的解读方式我在另一篇文章《天極神去哪儿了?——贵神的由来》中详细讲过,这里不再重复 )
这里想要说明的就是:心宿是很重要的一个星宿,心宿是苍龙星宿的组成部分,在心脏的部位,由三颗星组成,心宿又叫大火星,通常以火符号来呈现,单独的心宿符号有时也代表整个苍龙星宿。
五、龙珠的含意
二龙戏珠,这个珠究竟代表的是什么?
《中国天文考古学》一书采用的是庞朴的观点,也即龙珠指向大火星,即心宿。
但我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如果龙珠代表大火星心宿,那么,一龙戏珠即可,为何是二龙戏一珠?为何龙随珠走?
龙随珠走体现在当下的舞龙活动中。
在活动中,一人持球,其他多人持龙,球到哪里,龙就跟到哪里。也就是说,球在指引着龙。
难道能解释成,龙跟着自己的心走吗?这样解释很牵强。
二龙戏珠的原型就在饕餮纹上。
上面这个图就是兽面纹的分解版。下面这个图是合成版。把下面这个合成版分开就成了上面的这个图。
上面这个图是一个过渡版本。在前面两个饕餮纹上,两龙中间的是简化了的北極神的形象,而在上面这个图中,则以较为形象的人形出现。神人头顶的圆,代表的就是北極星,也即帝星。
阿富汗“黄金之丘”出土的大月氏建立大夏国遗物
上图是更为具象的版本。
再回顾一下,上图为二龙中间的人面形。
上图为简化后的帝星的符号。
而在上面这一个器物上面,同时出现了人面与抽象的帝星符号,明确地说明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而饕餮纹的原型,或者说人面(及神人)的原型,就是更早时出现的天帝符号。天帝代表的是極星。
由早期的天帝骑猪巡天,后来发展成了天帝(驾车)骑龙巡天。
而到了商周时期就演变成了让人难以琢磨的饕餮纹了。
这个思路清楚了,就不难理解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第三组蚌塑遗迹中的神人骑龙图案的喻意了。很明显,这象征着,死者以天帝自居,死后回归天上继续做天帝。
这一节想要说明的就是:龙珠并非是指向心宿,而是指向帝星。
六、龙珠并非都是火珠
庞朴先生把龙珠视为心宿大火星,这是假设二龙所戏的都是火珠的前提下。但这个假设是错的!
二龙所戏,并非都是龙珠。
如前所述,已经出现了三种图案,神人、人面、抽象符号。
除此之外,没有火的圆珠也是经常看到。
1992年云南丽江玉龙县格子村出土的古羌语石碑,下方就是“两龙戏珠”
上面这个图就是没有火的珠。因为这样的案例非常多,故仅举一例以说明。
还有二龙戏璧。
上图为二龙戏云纹图。上面这个图周边带有火一样的纹饰,还有不带此种纹饰的,如下圖:
还有更有意思的,是二龙戏蜘蛛。
这都并非孤例,这种案例是很多的。
上面这个又是二龙戏蜘蛛。
所以,到现在来看,庞朴先生所讲的二龙戏珠的珠指心宿大火星,显然他是只关注二龙戏火球,而忽视了,二龙所戏的东西,还有人、抽象符号、人面、玉璧、不带火的圆球、蜘蛛等等。
上图中的下面一个,二龙所戏的还有菱形!
实际上,所有的这些形象都指向同一个主体——帝星。
菱形就是北極星的符号,指的就是北極星。
菱形广泛地出现在饕餮纹中。如果对菱形所代表的意象很清楚的话,非常有助于对饕餮纹的识读与辨认。
神人和人面,指的就是北極神,也就是北極星。而抽象的符号正是北極神的抽象化。云纹图代表的也是北極星,所谓的云纹,实际上是由北極星而来的四季变化(有四纹、五纹、六纹,分别代表的是四季、五运、六气)。
末一个问题就是,那个蜘蛛代表什么?
冯时先生在《中国天文考古学》一书中,对西水坡墓穴进行了详细解读,可谓是真知灼见,但是,偏偏对于穴中的蜘蛛图形一笔带过,我想,可能是冯时先生对这个蜘蛛含义一头雾水,于是干脆不提。
实际上,我们只要对蜘蛛稍加了解,就很容易明白其象征意义。
对比上面两张图,是不是发现很相似?二十八宿星象图,就象是一个蜘蛛网一样,而極星正处在星象图的正中,恰如蜘蛛处在网的正中一样!这就是二者的相关性。因此,蜘蛛就代表了極星!
二龙戏蜘蛛,这个蜘蛛代表的就是極星。
西水坡墓穴中的蚌塑图案,包括了龙、虎、鹿、鸟和蜘蛛。龙、虎、鹿、鸟分别代表的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玄武不是龟与蛇吗?怎么会是鹿?对的,早期的玄武就是鹿,后来演化成麒麟,再后来演化成龟与蛇。关于这点,冯时先生的《中国天文考古学》中有详细论述。
要特别注意的是,在蜘蛛旁边有一斧,斧是权力的象征,这就印证了蜘蛛对应于極星的推断。
老实说,西水坡这个蚌塑图案,就是二十八宿星象图的简化版。这个墓葬的意思就是:墓主人希望自己生前统驭子民,死后统驭四象,自己就是万物之主宰,就是極星,就是天帝。
七、总论二龙戏珠的象征意义
通过前面的分析,很多问题都已经很清晰了。
一开始就只是天帝骑猪巡天,后来变成骑龙巡天,后来就变成龙与神人图:
到了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就变成了饕餮纹,二龙与神人共用形,连在一起变成了一个图形,神人抽象化,退隐到图案中,迷惑了无数人,让人难识其真面目。
但是,二龙与極星的图案却延续了下来,直至今日就变成了二龙戏珠的图案。
大汶口陶器上的这个符号让人颇感困惑,通常都解释为太阳纹,冯时先生认为“图中描写了一个有翼太阳从五峰山的中峰上方升起的景象”。
但如果对前面所讲有个清晰的思路的话,再来看这个图案或许会有另一番理解。我们先来看另一个图:
拿这个图和大汶口陶器上的刻符比较,你发现了什么?我还是把两个图并在一起来比较会更容易理解:
五峰山对应的正是二龙戏珠下面的山;
中间的月牙形,正是心宿大火星的火符,对应于二龙所戏珠子上的火;
据说是太阳的圆形正对应于珠。
为了说明问题,我把前图的火星符放在这里一起对比。
尽管时隔数千年,尽管百姓日用而不知,但是,这个图案还是传承了下来,并且基本未做改进(除了把心宿大火星所代表的龙添加了上来)。
所以,大汶口的这个刻符,上面的圆并非是太阳,而更可能是極星。
二龙戏火球,不要把火球看成是一个东西,而应该看成是火+球,火代表的是心宿(苍龙星宿),球代表的是極星。
为什么龙这个形象会这么被人重视呢?原因很简单,人们古时在观察星象时,首先看到的是極星,位于天之正中,就象帝王一样统领众星,所以称为帝星。其次是北斗七星,再其次就是苍龙七宿。而作为苍龙七宿的代表就是心宿,所以,心宿的重要性仅次于北斗七星。
为什么龙会成为帝王的象征?
明万历金冠
如前所述,一开始是天帝骑猪,后来变成天帝骑龙,天帝骑龙巡天的意思就是,苍龙七宿(及其他三象)围着帝星转,因而有了斗转星移,一年四季。所以,对龙的支配代表了至高无上的权力。
龙作为皇权的象征,并非是龙代表君王,而是代表着君王对龙的支配,而这正是“宠”字的本义。
实际上,上面这个皇上戴的金冠,上面的龙只是配饰,主角是那个珠——極星。所以,珠永远都处于正中的位置,而龙则在两侧。
民间舞龙,龙随球走,表达的也仍然是球对于龙的支配。
二龙戏珠,之所以是二龙,无非是在四象之外,再加上阴阳的概念(同时为了画面对称的美感)。其实是有单龙的,如下图:
玉璧与龙形玉佩 战国
1966年湖北江陵县望山2号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出廓龙形玉璧 战国早期
湖北省当阳市李家凹子13号墓出土 现藏于宜昌博物馆
传统的二龙戏珠图案下面有山,大汶口刻符下面也是山,山代表的是大地。现在的城市,高楼林立,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在没有高楼的古代,人们看到太阳的升落,群星的升起,都是从山那里起来的,所以说是太阳上山了,太阳落山了。这就是为什么以山代表大地的原因。
二龙戏珠图案通常还配以水纹,传说龙也是生活在水中,所以叫海龙王。这是因为,左青龙,苍龙七宿对应的方位是东,而中国的东边是大海。
此文参考了叶舒宪的《二龙戏珠原型小考——兼及神话发生及功能演变》一文。亦参考了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而张远山的《玉器之道》与《伏羲之道》为我打开了一窥内中奥妙的窗口。在此一并感谢!
曾经似是而非的东西,经过梳理之后变得了然若揭,清晰可辨,诸多疑惑随之迎刃而解。
为什么这些图案含义变得模糊不清?个中原因我在《天極神去哪儿了》一文中已经讲过。主要问题在于皇权的演变。
在天帝骑猪巡天的那个时代,相当于是部落酋长时期,政、巫合一,巫师即是大酋长,大酋长即是巫师,同时,巫师也是帝星的化身。到了商周时期,诸侯雄起,礼乐崩坏,各自为王,当时的天子地位已经汲汲可危,如同虚设。伏羲创八卦,文王演八卦,到了周武王的时候,就开始政、巫分家,巫的角色由姜子牙扮演。而到了秦始皇的时候,开始人治,自己称皇帝,自己成为天帝的象征,巫与天帝皆退居二位。秦始皇二世而亡,但这种制度一直延续了下来。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曾经代表政巫的天文体系被封存,绝地天通,不允许老百姓染指,所以,尽管有些东西传承了下来,但是后人已经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了,只是变成了一种民俗文化而已。
时至今日,官方对下面的统治,已经不象以前一样依赖于天文历法,因此,对这方面的约束也就没那么严格了,我们才可以把其作为文化进行研究。要放在以前,不是被砍头,就是会被流放的。
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有三点很重要:
一、不要总是抱持着古人很愚昧的想法,动辙就说古人的那些东西是糟粕,现在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早在8000年前的古人,就已经创建了完整的天文星象、二十节气、64卦等体系,时至今日,人们对于河图洛书也是叹为观止,未尽解其义,就近的来讲,2000年来,没有谁敢说自己的研究能超过孔子、老子与释迦牟尼的。
二、不要动辙就把古人的活动贴上巫术或图腾崇拜的标签。冯时先生的研究,终于撕下这个标签,从理性与实用的角度去研究,才发现,曾经所谓的巫术与崇拜,是多么精密的天文知识与实践。这是我对冯时先生(及张远山)由衷敬佩的地方。
三、数千年前古人的天文知识并没有失传,就如二龙戏珠图案与距今大约6000年的大汶口刻符不可思议地吻合一样,数千年前的甲骨文,至今我们仍然能够辨析并在延续使用,阴阳、四象、五行、天干地支、二十八宿,河图洛书,周易,不但没有失传,并且还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这些知识都融入了玄学体系之中。如果你能抱持理性的态度,不盲目地为玄学贴上迷信的标签,那么,就能很容易理解古人的这些东西。
如果认为古人很愚昧,自己比古人高明,古人的那些活动都是巫术与崇拜而已,玄学是很迷信的东西,那么,对于古人的东西,就只能是隔雾看花,想要一探究竟恐怕就很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