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出自《四书•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现代汉语词典》2012年发行的第六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别的先不“格”,先格一下这个“格”,何谓格?格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么写?其本义又是什么?
问:请问一下,减少欲望是格物吗?
玉常:当然是。物指的是所有的一切,有形无形,物质的和思想的。要减少欲望,那就得先把“欲望”格明白了,什么是“欲望”,欲望是怎么回事?怎么产生的,怎么运作的?研究透了,就致知了,也就是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格字,从格从各。各又是什么意思呢?(很有意思吧,我们觉得我们认识汉字,可是一较真儿,我们才发现,我们其实对它了解甚少。)
各字,从攵(zhǐ),攵是反止,止是足,就是脚,甲骨文就画一个脚丫。看下甲骨文的“止”:
所以,一对比就知道,“各”字上部的“攵”,就是反止。再来看“各”,各字上面是反止,下面是口。这个口,和嘴巴无关,甲骨文可以看到,实际上,是个陷坑,和“凶”字下面那部分一样。凶的本义就是陷坑,陷坑一掉进去就麻烦了,所以是“凶”。那各是什么意思?各就是掉进陷坑,从陷坑里往外跳。
下面是“各”字甲骨文:
古代打猎,挖陷坑是经常用的一种方式。通常都是一大群的猎物经过,然后,某个猎物突然掉进陷坑里面,捕猎就成功了。对于这个掉进陷坑里的动物来说,它就脱离了群体,被孤立了。所以,各字“各个,各自”的意思就是这么来的。后来加以引申,把这个陷坑,引申到各种、各个方面,比如某个领域,某个团体。一个人要从这个团体跳出去,那就很“各”了,这个各,就是“特别,与众不同”的意思。
各字加了木字旁,就成了格。格的意思是,用木头围成陷坑,当然了,用木头围起来的就不叫陷坑了,叫栅栏。所以,格的本义有栅栏的意思,“出格”,就是跳出这个框架。
格物,这个格,作动词用,意思是框定,区分,深究。就比如现在研究这个“格”字,这就是格,格这个“格”字。就是细分这个字。格由木和各组成,各又由攵和口组成,把每一部分的含义都研究透,那么,“格”字的本义就不言而自明了。这就是格物。不言而自明,就是致知。
格物致知,就是要深入细致地研究某一事物,一直到研究明白,研究彻底。为人处世做学问,都应该如此。那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呢?“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治国平天下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这个,就是格物。
比如很多人学佛,那么,佛这个字为什么这么写?佛到底是什么?你真说得清楚明白吗?有的人参禅,禅是什么?说得清楚彻底吗?又比如,佛家参话头,参“我是谁”,参“念佛者是谁”,参“父母未生前哪个是我本来面目”,一直参下去,这个“参”是什么?就是格物,要把这个问题参透,格明白,那就明心见性了。
现在有感情困惑的人很多,那么,你把这个“爱情”格明白了吗?什么是爱?什么是爱情?对方是什么性情?你自己是什么性情?夫妻之道是什么?夫道是什么?妻道是什么?如果这些问题都是稀里糊涂,那感情不出问题才怪。而把这个问题真的格明白了,保管不会再有什么问题了。
我给人占卜,看感情,我看到,很多人,Ta都不是真的爱对方,Ta更多的,是不甘心,是控制欲在作怪。那Ta为什么会这样?因为,Ta内心缺乏爱,Ta没被爱过,不知道什么是爱,也不知道如何爱对方。Ta只以为说,和对方在一起就是爱,把对方控制在自己可控的范围里就是爱,这就象一个人爱花而把它掐了抱在怀里一样。
那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要格了,就是要深究了。深究下去就会发现,大多数情况下,子女的爱情深受父母的影响。单亲家庭、父母不和、童年不幸经历,等等,孩子的爱,最先是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有这样经历的孩子,他长大后,是不懂得爱的,也不懂得如何爱,严重的,他的爱会很变态。所以,对于这样的人,与其说如何处理好感情,还不如说,如何先修补自己的心灵。
格物,就象是学开车,车要开得好,得对路况了解,对车了解,对驾车的技巧了解,了解得越详细,越多,越熟,车驾得就越好。等非常非常了解的时候,那就成这方面的专家了。专家专家,就是要专得进去。凡事都用这样的精神去学,去处理,就没有不成的道理。这就是格物致知。当然,这个知不只是知识,知在古时通智。致知就是致智。
问:所言甚是,確實有一大半是自尊心不甘心和控制欲在起作用,所以經過短時間痛苦選擇,放手退一步海闊天空。搞得自己痛苦,首先就沒自爱,還談什麼愛人,減少聯繫冷處理一段時间,但是還是難受,求大師開釋。
玉常:开什么释呢?万法唯心所现,你自己都是不调和的,外在的一切怎么可能调和呢?所以,调和自心,平顺自心,心顺了,一切就都顺了。感情不顺,归根结蒂,还是自心不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