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无疵(cī)乎?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hé),能无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shì),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这一章恐怕不是那么好理解。也是分两部分,最后一句“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shì),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是一部分,前面的为一部分。
后面这一部分也不是太难理解,因为,这里面的一句“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在第二章中已经出现过了,第二章的最后一句为: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辞,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那就先从这最后一句讲起。
畜是饲养、养育的意思,生之畜之,就是生它养它,生而不有,就是不占为己有。这个道理很深,就好象我们的孩子,我们生他养他,但是,又不能把他占为己有。还小的时候,就是生他养他,翅膀硬了,该让他飞就得让他飞,不能因为他是自己的孩子就舍不得,就圈着他。但是,有多少家长可以做到“生而不有”的?
父母对孩子是这样,孩子对父母也如此。
《庄子》中讲到一则秦失吊丧的故事。老子死了,他的朋友秦失去吊丧,哭了几声便离开了。老子的弟子问道:“你不是我们老师的朋友吗?”秦失说:“是的。”弟子们又问:“那么吊唁朋友像这样,行吗?”秦失说:“行。……偶然来到世上,你们的老师他应时而生;偶然离开人世,你们的老师他顺依而死。安于天理和常分,顺从自然和变化,哀伤和欢乐便都不能进入心怀,古时候人们称这样做就叫做自然的解脱,好像解除倒悬之苦似的。”
人们把生孩子称为喜事,有何可喜呢?孩子六道轮回又一轮,又要受这人生之苦,这是令人难过的事情。孩子自己是知道的,所以,是哭着来的。但大人们却不知道,反以苦为乐,以为是喜事。
人都怕死,死的时候都难过。真是来时清楚,去时糊涂。有什么怕的呢?“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通悬)解。” 适来适去,就是无所从来无所从去,如是来如是去,就是如来。这个秦失真厉害,和如来佛一个境界,或者说,是庄子厉害,必竟秦失是庄子笔下的秦失。死了,脱了这身臭皮囊,就解脱了,是值得开心的事。所以,弘一法师去的时候,写下“悲欣交集”四字,欣的是他要去了,悲的是,还有那么多的世人仍在糊涂中。
古人寿终正寝的很多,就是说着说着就死了,睡觉中就死了,现在的人能寿终正寝的少之又少,都是在医院里扎着针死去的。那真是痛苦不堪,如在地狱。阎王是谁?就是子女,子女为了那个所谓的“孝”,不得不把老人拉进医院,不得不给老人扎针,这就是“生而有之,为而恃之,长而宰之”。这不是出于对老人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而仅仅是为了维护头顶上那个“孝”的名头。
那“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又是什么样子呢?三国里有个叫徐庶的,字元直,很厉害,给刘备出了不少良策。让曹操甚为头疼,设计把徐母及徐庶诓至曹营,徐母见徐庶受骗离刘备而至曹营,怒斥徐庶之后上吊而死。徐母爱孩子,并不是让孩子守在自己身边,而是让孩子在外建功立业,这是一个明白的母亲。象范蠡,功成身退,身退后经商,三地经商皆大富,大富后又散尽家资,又如比尔·盖茨,一次性捐出全部家产,这都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宰就是主宰、占有的意思。能做到这样,就叫作玄德,玄字之前也讲过了,就是最深奥的德,最纯粹的德,最合乎道的德。
玄德到底是什么?又为什么要“生而不有,为而不恃”?这个第二章时有讲到,后面的章节也还会再进一步的讲。这是这一章的最后一句,而前面部分,是对最后一句的说明。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营是营地,住所,有集中的意思。魄是散乱的,营魄,就是把散乱的魄集中起来,就是聚精会神的意思。载是承载,魄存在于身体之中,身体承载着魄,“载营魄抱一”就是身心灵合而为一。离就是魂不守舍,能无离乎?就是能不能做到身心合一,精神集中?
“专气至柔,能如婴儿乎?”小孩子没有执着,所以气是柔顺的,身体的棉软的,等到有了执着,身体就开始僵硬了,等到死了之后,就更硬了,变成僵尸了。但是,大修行人,死了之后,身体也是柔软的,因为他没有执着。这个说着容易却做到难。大智若愚,但是,世人都想做聪明人,有几个想当傻瓜呢?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鉴是镜子,玄鉴,这里指心镜。不是有句诗偈吗?“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很奇怪,佛教传自印度,怎么在老子那个时候,也会把镜子比喻人的内心?涤除玄鉴,就是“时时勤拂拭”,能无疵乎,就是“勿使惹尘埃”。就是能不能做到内心干干净净、一尘不染?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老子主张的是“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这个在第三章中也讲过了,“为无为,则无不为。”这个无为,一个意思是什么也不做,另一个意思是,这个什么也不做是以顺道为前提的。真正的治理国家就是“替天行道”,自己只是一个执行者而已。就象看木偶戏,似乎是木偶在动,实际上是后面的人在动,木偶其实是“无为”,并没有做什么。无为,在基督教里就是:一切交给上帝,天父自有安排。
“天门开阖,能无雌乎?”开阖,即开合。天门即天性,天门开阖,即是明心见性,开阖,即是破迷得悟。雌有两个意思,一个是雌雄的雌,即母,即阴阳的阴。一个是柔弱。这两个意思在这里都可说得通。无雌即无阴,即佛家所说的无着,即无分别心,不分阴阳,不着色空。完整的说就是,明心见性,没有分别,了无挂碍。就象大修行人说入定就入定,就是这样的境界。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知通智。智与慧是不一样的,修行修的不是智,是慧。无知,就是没有思考。没有思考还怎么行事呢?思考没了,天性与神性就出来了。明白四达,就是圆融无碍,天性与神性每个人都有,天性与神性显现的时候,在世人看来就是神通了。其实,并不神秘,本来如此而已。只是世人少见多怪罢了。
这一章有点难讲,但也很重要。这一章的内容,可以与《心经》参照着来看,《心经》读懂了,这一章也就懂了。“载营魄抱一”不就是“色空不异”吗?讲的内容是一样的,都是得道之后的样貌。所以,如果《心经》读懂了,知道了明心见性这个心性是什么,就知道老子在讲什么了,如果不明白,就会觉得老子讲的是玄之又玄,莫明其妙。
-END-